COPYRIGHT © 2018 安徽省花亭湖绿色食品开发有限公司 ALL RIGHTS RESERVED.   苏皖ICP备12011138号  网站建设:中企动力

>
>
>
养猪、杀猪、猪肉制品,哪个更赚钱?

养猪、杀猪、猪肉制品,哪个更赚钱?

浏览量
文章来源:猪业资讯
  春节已经过去,最近生猪、猪肉的价格也在不断的波动中表现出好的势头,对于国内的养猪业来说谈论的话题也很多,近期小编在“雪球”网站看到了一篇“秃鹫投资”的文章,跟小编一起看看,琢磨一下养猪(生猪养殖)、杀猪(卖猪肉)、猪肉制品这个产业链,哪个更能赚钱呢?
  1、不论是中国还是国外,养猪、杀猪(卖猪肉)、肉制品整个产业链80%以上的利润都集中在肉制品上面,养猪和杀猪基本上好一年差一年不怎么赚钱;通常的解释是这两个产业市场集中度太低了,即使是万洲国际这样全球最大的企业也只占到全球养殖市场的1.5%左右、屠宰市场的3%,规模经济性较差,所以大家理所当然觉得一旦市场集中度提高了,这两个行业的盈利能力就会有所提升。但事实是否如此?美国过去几十年的历史证明这是一个伪命题:2010年,美国出栏量超过5万的大型养殖场总产量占比超过一半,而这一比例在1988年仅为7%;屠宰行业的集中度提升的更快,目前前四大屠宰企业市占率为64%。但是市场集中度提升的过程中,行业盈利是否大幅提高?也没有,还是老样子,运气好能赚点,过了又亏。那是不是养殖和屠宰行业根本就不存在规模经济?甚至反而存在规模不经济?也不是,相当多数据显示,随着养殖厂规模的增加,单位成本确实有下降;大型屠宰企业的成本优势也很明显。
  那为何还是不赚钱?原因其实和我们所熟悉的制造业领域经常看到情况是一样的,成本下降了,但是价格也下来了;就像铁矿石价格下跌了,钢厂盈利并不会好转;一切取决于产能,只要产能过剩或者时刻有新资本进入可以让其过剩,那么节省的成本产生的利润就不会留在这个环节中,养猪和杀猪也是如此。所以这个产业链中养猪和杀猪基本不用太关注,其实不光是猪,其它的牛、羊、鸡、鸭、鱼、大部分的水产品也差不多如此,只要行业的进入不受到限制的养殖和屠宰行业基本都如此(这种限制可以来自于自然条件、行政手段等,只要拿钱没法解决的限制都是有价值的)。所以不用指望什么行业集中度会提高之类的说辞,也不用费劲研究什么猪周期鸭周期、母猪存栏量与生猪价格的关系,归根结底的问题用巴菲特评论他儿子牧场的一句话就可以解释:人们不会为霍华德牧场生产的玉米支付溢价。这两个行业也是如此,也属于那种很努力才能勉强维生的行业。
  2、所以这个产业链上只需关注肉制品行业即可,肉制品大致可分为低温肉制品和中高温肉制品,欧美国家消费的70%以上的肉制品都是低温肉制品(日本高达90%),30%为中高温;中国目前则刚好是反过来的三七开。很多人也因此认为中国低温肉制品行业还有很大的增长空间,进而像万洲国际(双汇发展)这种龙头还有很大的成长空间,原因无非是低温肉制品营养好、口味好,人们消费会升级。但是看到下面这张图的数据时,你还会对这样的趋势有多大信心?消费口味这个东东不好说,改变起来或许没那么快。肉制品能集中产业链上80%的利润也比较好理解:这是一个要面向消费者的环节,经过一段时间的竞争之后总会有一些品牌跑出来,人们也愿意为类似双汇和史密斯菲尔德这样的品牌支付少许溢价。
  3、中国肉制品行业,目前大的玩家有双汇发展、金锣、雨润食品、众品和正在崛起的中粮肉食以及其它众多中小品牌。金锣、众品没有在A股和港股上市。香港上市的雨润食品没有养殖业务,只要屠宰业务及少量的肉制品业务。其中只有10%多点的销售收入是来自于肉制品(主要是低温肉制品),这部分能有19%左右的毛利率;而占比接近90%的冷鲜肉和冷冻肉毛利率只有1.8%和-0.1%的毛利率;其实也不光是雨润不赚钱,杀猪后直接卖冷鲜肉冷冻肉的生意就没几个赚钱的,所以雨润的日子在可见的将来会继续难过下去的。新上市的中粮肉食95%的收入来源都是养殖和屠宰,只有不到5%的收入来源于肉制品(万威客、家佳康),未来几年要大规模扩展养殖和屠宰产能,作为一个国企去做养猪和杀猪的生意,基本可以预见的未来,肉制品还太小。目前管理层控股的万洲国际(中国最大双汇发展+美国最大史密斯菲尔德)日子应该是最好过的,肉制品销售收入为112.4亿美元,占公司总收入的53%,但肉制品业务占公司总利润的96.3%,可见双汇的养猪和杀猪业务也不赚钱,将来也不可能赚钱
  4、结论:在相当长时间里,港股的万洲国际都是猪这个产业唯一值得关注的标的。尽管在肉制品领域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,或许大家都看明白这个事情(只有肉制品这一个环节能赚钱),所以这两年来,超市的冷藏区多了越来越多雨润、金锣、万威客的肉制品,而万洲国际(双汇+史密斯维尔德)仍旧以自己的发展模式在前进,可以说现在还是处在一个相当不错的位置。